看著四年前自己寫的一封告白信,我沉默很久,並且陷入沉思。善於察言觀色的以諾發現了我的面色凝重,關心地問我在看什麼?
那封信是因為一個小型的教學觀摩研討會,由幾位老師分享他們的教學方法。有人分享他教案的理論系統,他舉例時,說:基督徒遇到問題時,都用翻聖經來找答案,而且是隨機隨選的聖經經文。他的意思是基督徒以對神的信仰為支援意識,所以隨機翻到的經文都會覺得很靈驗。
對這個理論,我受教了,但因為覺得他用滑稽的口吻舉這個例子,會讓非基督徒覺得基督徒很荒謬,基督徒也會覺得被形容得很難堪,便以護衛信仰的情意,自認理性地向他提問:舉例的表達方式與預期效果是否有一致性?恐怕他講的是「支援意識」,卻讓基督徒的信仰被曲解。
用某些基督徒像擲筊似的隨意翻聖經找人生答案的作法,就以為基督徒都是這樣的話,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失。況且,稍有年日的基督徒,不會教人用『 隨意翻聖經找答案』的方法解決人生問題。
但是,我提問的話兩度被打斷,意思還沒講清楚,就引發激烈的辯駁。因當場氣氛不宜多說,所以才有後來的書面說明。記得當時是一位兼任老師出面當和事佬,說對方在表達上應尊重別人的信仰,也說我護衛信仰的意識不要太強。
其實,倘若對方在陳述時用比較保留的說法,不用『都』,而用『有的人』;或舉例時能淡化些卡通漫畫的荒謬色彩,讓聽者較正確領會「支援意識」的能量,我應該沒有意見。偏偏那位仁兄自稱是參加過基督徒聚會的「慕道友」,也曾接受我贈送的【恢復本聖經】。他像對基督徒瞭若指掌似的借題發揮,的確讓我內心憂憤。這些因素讓我天然人的忍耐不夠用了。
由於『教師』在傳道、授業、解惑方面有絕對的優勢立場,所以我才覺得當老師的這樣使用例子,恐怕會對非基督徒有『誤導』作用。『誤』的不是「支援意識」的理論,而是那個『導引』的舉例。
今天回想,也許當時我是反應過度,在那不是奉主名聚集的場子裡,我應該靜默,我更應該厲害的呼求主名,支取基督作忍耐。記得大學時上「中國文化史」,那位名嘴大師曾激烈地謾罵馬利亞和耶穌,整整罵一節課,一位基督徒同學就遞一張字條給我─「他所說的,他自己不知道」,我們彼此相視共勉,一起撐到下課,否則靠自己的忍耐,實在聽不下去。
我把那不堪回首的失敗的經歷跟以諾簡略說一下,善解人意的寶貝兒子馬上對我「表同情」,還流利地背一節聖經供應我,他說:「媽媽,沒關係啦!馬太福音那邊,主不是說『人若因我的緣故,辱罵你們,逼迫你們,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,你們就有福了』嗎?」(馬太五11)頓時我又愧又喜,沉重的感傷化為烏有,敬拜、讚美滿我心懷。
阿們阿們!感謝主!主常時的話(勞高斯)住在以諾的心裡,還成為應時的話(雷瑪)被活用出來。這不是「隨意翻聖經找答案」,這是生命的活話。我們有活話(活的話),才能活話(活出話,神就是話)。
所以,有兩個心得:
1.大人小孩都該背聖經,才有機會讓我們的「心」做以弗得,跳出神應時的話來。
2.不要吝於跟孩子分享經歷,他們是主賜的屬靈同伴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