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服務的單位要彙整「教師評鑑」的資料,讓每位老師為了評分的佐證,都忙得不可開交。

一般人以為只有學生要被評分,曾幾何時,隨著社會的變遷,教師的評鑑,更是錙銖必較。特別評分要找佐證,表示做過的事,必留下證明。所以我才說,「王后的位分」,從另一角度看已變作「婢女的職分」了。

還很多人以為當老師很輕鬆,沒課的時間都是自己的。同住大樓的一位年長的鄰居,任何時間看到我,都用羨慕的口吻說:「沒課啊?這麼好!」真是讓我無言以對。殊不知,沒上課的時間更忙,除了備課、改作業,還有數不清的非授課的工作,而且沒有下班打卡的時間。

依學校的「教師評鑑辦法」,
各教師先依據「共同學群院訂教師評鑑評分標準表」自行評分,然後有「系審核」、「院初評」,最後是「校複評」。

且看評鑑項目有教學、研究和輔導及服務等三項,就知道現代的教師不是只有教書。三項合計
100分,其中,教學佔 40分、研究 25分、輔導及服務 35分。三大項下各有 3~6個分項,分項的配分可自行彈性調配。

「教學」一項,除了授課表現,還有行政配合,「研究」包括論文、專書和計劃,「服務」則有行政服務和學生輔導的項目。細項繁雜不及備載,讓人看了頭昏腦脹。

當「評鑑」是以量化和數字呈現時,冷冰冰的阿拉伯數字確實令人感傷,因為有許多不能量化的情意和情義,精神和用心,腦力和誠意,奉獻和愛心,快樂和傷心,鼓舞和失望,犧牲家庭生活和個人睡眠,......在這種評鑑體制下,不能量化的勢必會被遮掩。

但是,站在管理的角度,似乎「確實而有效」的數據,才是比較公平的評鑑方式。有評鑑,就有賞罰,賞罰是為了提升工作品質。尤其,當客觀環境是「僧多粥少」的時候,評鑑就關係著飯碗保不保的大問題了!

當我一條一條地列出自己近三年來盡的義務和配合的具體事蹟時,一項一項地找證明文件,一件一件地回憶,並驚訝自己的青春歲月都在這些事上消磨、耗損了!多少個校園的晨昏,多少日子的披星戴月,成了這份評鑑另一種記錄的意義。

評鑑分數的比例已是討論多時的版本了,且不論這版本對我們通識教育中心是否有利,逐項察驗中,我像向主交賬似的,一項一項跟主報告,這項我如何盡力了,那項我份外用心,這項我如何克服萬難,那項真是在無比愉悅中完成的任務,這項我實在無從著力......。

完成評鑑報告時,心裡滿了主同在的平安!祂為自己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,藉這個評鑑的複雜章程,又帶我回頭數算一路的恩典。

主,我知道,我們雖身在職場,祢仍是我們唯一服事的對象,凡事向主負責、討主喜悅,正是我們最高的職場倫理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歐Smile 的頭像
    歐Smile

    泥窯中的碎渣兒

    歐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