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8/25、26我參加了在台大辦的「華語教學之理論與應用國際研討會」。

會中我曾提問:目前各校做的「華語教學學程」和「師訓班」,會不會只是製造更多的「流浪教師」?
 
因為,最近向我詢問華語教學問題的人,除了問「如何學」外,更多人也問「去哪兒教?」而我許多在國外的朋友,沒有師資認證,卻也在當地中文學校被派上用場。(那種中文學校應該是非正式學制的)
 
當時周質平教授回應說「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流浪啊!」他並強調「要跟國際接軌,就先要跟北京接軌」。
 
不過有人認為,臺灣人對臺灣的認同感,絕不是「大中華」主義的人可想像的。尤其中南部廣大的民眾。還有人認為,當臺灣的華語文教學變成了中國大陸的一個分支,將會降低了臺灣的價值。
 
當然,學程的問題,有幾位學者教授還是認同的,雖然不能保證增加就業機會,至少能增加學生的漢語知識。
 
那場研討會,有大陸北語的校長出席,聽他說到大陸的整套師資培訓,的確比台灣講究多了,所以台灣有心走這條路的,是否前往大陸進修也是一條路?至於教學活動的設計、英語的基本能力,真的要看個人的實力了!
 
研討會第二天,提到漢字的認知。曾志朗教授說:我們不「煩」,所以要說「正體字」。周質平教授反駁說:要說「正」?,以數量來看,使用簡體字的人佔更大多數;要說「正」?古文、篆字豈不更「正」?所以他認為,臺灣使用的漢字應說「繁體字」。
 
兩人來來往往兩三回合。後來竟是北語校長崔希亮教授來圓場,他說「繁體、正體的說法,都沒問題,這都是心態的問題。」這一說,果真得到大家的認同。
 
與會人中有人反應,就海外教學而言,外國人對簡體字還是比較能接受的。崔校長說,在大陸的文字教學,已走「寫簡識繁」的策略,畢竟繁體字所蘊藏的文化內涵,是有目共睹的。
 
記得我在明道旁聽盧福波老師(天津南開大學來的交換教授)的「漢字教學」,她都以簡體字講授,並說當初的文字改革,以9筆畫的數量最多呢!也就是9筆畫以上的字,正是改革的主要對象。
 
看來,華語師資的問題,既牽涉到就業、經濟問題,自然離不開政治問題。語言(文字是書面語言)能不能只是語言呢?想脫離政治意識,也不容易啊!
 
哈!沒想到「老外學中文」,也會引發中國人的另一波內戰啊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