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smilecosh/1387011914-3850556522.jpg&width=323&height=244)
原來明尼蘇達這兒華人圈不大,音樂性的華人團體更小。這個合唱團幾乎囊括了明州愛好歌唱的華人,有人開車四五十分鐘也風雨無阻地來唱歌。這次一年一度的表演,他們邀請了大陸知名演唱家周金星來跨刀演出,21日晚上更請周先生來教大家怎麼唱歌。就像在台灣常有聲樂或合唱的研習營,藉此讓專業的歌唱技巧普及化,所以我也欣然前往聆聽挖寶。
但是,當天講座講的重點還不是「合唱」,而是中國民歌的唱法,的確讓我聽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。
台灣教聲樂的老師,儘管方法各有不同,但聲樂教育的基礎應該都是取法西方歐美假聲的唱法,所講的「共鳴腔」有胸腔、口腔、鼻腔、頭腔。以前國中的合唱班老師,也總在練發聲時要我們找頭腔的「共鳴點」,說唱到那個點時,音質最密,音響最大,傳得最遠,唱得最不費勁兒,而且唱得很舒服。
這位演唱家從名師的指點和自己親身的體驗中,也磨練出一套聲樂教育的方法。他們練發聲乃是從「哼名」開始,找到胸腔(約第二顆襯衫扣子處)的支點,再逐漸「開笑肌」、「聞花香」擴大口腔空間,最後維持「泛音」(共鳴)的亮度。所以簡言之有三個重點:點、空間、泛音。
依我的領會,「哼名」就是從嘆氣的方式找到胸腔支撐使力的地方,透過「哼」的鼻音,把音質調整到真音、假音的混合音。其次「開笑肌」、「聞花香」的原則跟台灣教的一樣,好的演唱者,之所以面帶笑容,其實也是歌唱上的需要,嘴巴張大、咬字清楚,絕對是把歌唱好的條件。最後共鳴的泛音,不但要亮,而且要維持住,維持的方式就是一開頭找到的點要用「氣」撐住。
除了這些理論,還有周先生帶他學生的現場示範,說這是科學的氣功唱法。
最讓我有收獲的是,周先生說,平常講話是真聲,真聲唱不高也唱不響,純粹的假聲則唱不出真感情。這種真聲、假聲混合的音質最適合唱中國民歌,讓唱歌就像講話一樣。長久以來的實驗證明,這種混合音有著鼻音又響又亮的音質,最有感染力,也最討老百姓的喜歡。
於是我了然於心,莫怪乎那些大陸的民歌唱將,個個像唱京戲吊嗓子似的,鼻音重,也不全用假聲。連「十字架的愛」詩歌選集的演唱亦如此。
其實唱歌的方式人人不同,只要高興歡喜就好。我願做個唱詩人,雖然神在乎我們的所是,不在乎我們的歌唱技巧,但我們卻能在合適的唱歌方式中,更多享受唱詩之樂!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