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8日,搭乘誤點一小時的華航,平安回到台灣。第一次坐飛機的時間那麼短(105分鐘),等於從台中坐高鐵到台北,真是滿新鮮的。「通天巴士」有同團的伙伴,一路回到員林,已是凌晨 2 點。

回台後,許多人說等著看我的遊記。不知道是這趟參訪令人感慨太多,還是年紀大了適應較慢,面對暑修的課程、單位召開的會議,和月底前要繳交的成果報告,怎麼有一種欲振乏力、時空轉換不過來的窘困?!

如果是一年前,甚至三十幾歲時,應該每天的行程都可發表個幾篇吧。但如今,資訊的發達,加上在美國一年的生活與來自大陸的朋友多有接觸,教會的相調更讓人不覺得大陸陌生,所以這次親赴魂縈多年的中國大陸,少了年少青春的憧憬與激情,更多的是對現實落差的尷尬與感慨。

整理照片成了對這八天行程的反芻。咀嚼中,特別發現這八天看的,不是自然風景、湖泊山川,而是文化與社會,有古有今,「古」的是古代建築與文物,「今」的是現代化的市容、台商工廠,和世博。參觀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,也是看那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百年校舍和文教界前輩的事蹟。但是看的古蹟太多了,還都要門票,就有人說大陸人在拿祖先的東西來賣!

這個「文化教育參訪團」,只是中共方面不計其數的「落地接待」的參訪團之一。主體是邀請台灣中南部大學院校的教師進行文化、教育的訪問。整個行程的安排可見其精心擘劃。第一天由台灣同學會接見,第二天是海協會,第三天是統戰部,接待的地方都是富麗堂皇的大廳,宴席十分高檔,在大陸的好友說,這是接待台灣團的「標準規格」。


在美國交換教學時,體會到「勞改」就是「以勞動改造思想」,這次的參訪學到了另一個詞:統戰,那兒的人說,「統」就是聯合、鏈結,「戰」就是「愛拼才會贏」的「拼」,有積極奮鬥的意思。莫怪多湖輝曾說,政治和性最能將語言學發揮到極至。

先說眼睛看到的。

11日晚到北京機場,天還沒全黑呢!望著氣派寬闊的新航廈,整潔流線型的長廊,再想想台灣的國際機場,我張著嘴說不出話的。市區的建築物,有高有低,十分整潔,路面寬廣,非常大氣。原來北京按著橫置的「中」字,一圈一環的向外擴張,老城區在內,新建築物林立的新城區在四環以外。滿路跑的計程車,嶄新的綠黃雙色車身,聽說是2008年為奧運會定調的。到晚上,許多建築物頂端有從下往上照的景觀燈,在在看見這個城市的規劃何等有心,執行何等有力。

再說響導。

不論是小劉還是小李,都有北方漢子的粗獷和幹練,鏗鏘有力的口條,顯出他們帶隊的專業和權威,但講起各個景點的小故事,尤其清宮秘史、皇帝太后之間發生的雞毛蒜皮事,不但繪聲繪影,生動自然地就像他親眼見到的。到了南方,更年輕的小康和小章,吳儂軟語的聲調中,穿插著唐詩宋詞的吟誦和小笑話,與北方響導風格不同,卻很應江南的景,呈現出南方人文的講究細節和溫柔多情呀!真妙!

說景吧!

不論是居庸關、頤和園還是故宮,相同的不是來到電視或書本的古代場景,而是人滿為患的現代人和古代建築的不協調。我問一位官員:為什麼照片和電視裡看到的長城都「沒有人」,我去的長城卻是那麼多人?她笑著說,長城每天都那麼多人,電視裡的或照片的是到沒人的地方拍的!我相信,長城那麼長,總有人煙罕至的段落。只是前胸貼後背的人擠人,去一次就夠了!

逛了頤和園、故宮和天壇,處處是雕欄、畫樑、長廊,飽覽中國古代建築之美,走在其中,很容易就有思古幽情的,想想古人每天在這庭園穿梭,就定了中國的歷史,再想想這些地方就是記載中的深宮恩怨發生地,還真是令人欷歔。可惜就是人多,叫賣的小販也多,不敢說煞風景,因為自己也是煞風景的遊客囉!

說接待吧!

這趟落地接待是高規格的禮遇,不但吃好、住好,旅遊參觀都一一招待,還精心安排了文化、教育、古代、現代、宮殿、民宅等不同元素的高密度組合,招呼的態度更是親切誠懇自然。

十幾、二十年前,有外省籍的長輩回大陸探親,總要準備很多伴手禮或紅包,因為家鄉有數不清、一表三千里的親戚會聞風來看望,就希望台灣來的親戚能給他們些什麼。當時他們聽說「台灣錢,淹腳目」,總覺得台灣的人都很富有,至少比大陸繁榮進步20年。

曾幾何時,中國的改革開放,帶動的建設與進步,速度快得驚人,城鄉差距先不論,至少領導的人很務實地在解決中國原本強而不富的問題。在清華聽羅老師的演講與分析,確實看到領導人對「市場」機制的看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,就讓中國的樣貌大大改變了。現在誰還會說中國窮?雖然物價較低,但光是北京就因民眾買車之多成了「堵城」,就知道人民的生活水準不可同日語了!看看別人,再想想自己,可愛的台灣該怎麼走出去呢?!

說學校的教育。

這一點,台灣的大學院校足以自豪。以通識教育來講,台灣課程設計的精緻與周延,恐怕是大陸沒想過的。我們參觀的清華和南京大學都是老學校,老舊的校舍好像變成他們引以為榮的資產,硬體設備方面,台灣很多學校都遠超過他們的。

清大和南大都是在大陸排名很前面的名校,畢業學生的出路也有目共睹,幹部們一字排開坐在那兒接受提問的感覺,就像要共同完成一個上級交代的任務一樣,很鄭重也很嚴肅。這種氛圍在台灣是難得一見的,就算是教育部來校訪視,台灣學校為自己學校的評鑑有所表現,也跟這種氛圍不同。

我們不知道他們高校(即台灣說的「大學院校」)教師的教學態度如何,有幾位老師特別問到教師評鑑的問題,他們也有升等的壓力。不過,從台灣各校老師的交流中又知,因少子化和招生的壓力使然,私校老師在教學方面的用心、認真與勤奮,也不是某些公立學校抱持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、等退休的教師可以理解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