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smilecosh/1387010442-12295128.jpg&width=228&height=314)
這些年輕人寧願花時間和金錢在這些夢幻的事物,沉迷在角色扮演的化妝和道具中。奇幻的「同人文化」我不懂,但在他們空洞的眼神和「與現實疏離」的表情中,我看到這些年輕人的茫然!
他們不是為商業的廣告,而是一種流行品位上的消費,甚至是一群「同好」組成的社團。看來,有關Cosplay的研究還不少。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smilecosh/1387010444-1175663145.jpg&width=311&height=233)
如:(引自維基)
部份人士認為在人類歷史傳統上,Cosplay有被用作演繹神話傳說、民間逸聞、節日故事、文藝作品、哲理學說、祭祖情節、振奮助興情節、側繹願望訴求、心靈幻想等,並以相應的服飾、道具和情節,把要演繹的角色和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。而另一部份人士比如「偶像擁躉派」則認為當今常見的Cosplay的用途只能作為純綷抒發興趣──出於對於該角色的喜愛而作出的角色扮演行為,與古代角色扮演行為的用途與動機有所出入,而且Cosplay一詞乃於1984年方確立,所以認為遠至古代的角色扮演行為不應視為Cosplay的一種;而因著對Cosplay的含義、用途與動機的認受程度關係,他們僅視Cosplay起源最多只遠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看板娘在同人誌即賣會出現的歷史,並否認類似用途與動機以外的角色扮演行為為Cosplay。
部份人士認為認為裝扮者可以按自己的感興、知識累積以及其他客觀與主觀情況,對角色的服飾或配件設計作適量策略性修改或變卦(比如引用二次創作的手法),以方便扮演或表達另類訊息,認為這有利Cosplay的理性與多元發展。而另一部份人士比如「偶像擁躉派」則以忠於原著與角色的精神,不鼓勵作此類跟原著呈示有任何修改的角色扮演行為(不論策略性修改或變卦如何),否則將造成他們作出「外觀造形不正確」的論點,而不能滿足他們觀點中一項Cosplay應到位的所有條件。
部份人士認為獨創性的「名份」與「情節」是作為角色以Cosplay形式演繹時能達至生動入勝和易觀易辨的條件,因此他們會對純以社會角色(含崗位之獨特著裝與打扮)、動物外觀與脾性為藍本之Cosplay行為的Cosplay名銜有所保留。